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19-02-01 15:15
来源:本站
众所周知,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持续的不断地做好事。
翻开黄启雄的认捐历程,你会发现,他从1997年第一次认捐开始,持续不断地“一帮一助学”21年。现在,他已把做好事、认捐做成了一种惯性。“不做,心理反倒会有一种失落感。”
孩子寒风中求学,动了他慈善的弦
黄启雄是一个异地打拼者,1995年从老家福建来到重庆,从零开始创业,来实现他的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打拼从做服装生意到自己开服装厂,总算小有所成,日子逐渐过得安稳怡然,是那种让多数人羡慕的生活。
然而,一则电视报道在他平静而安稳的生活里激起了波澜:巫山县庙堂乡一所乡村学校因年久失修倒了一面墙,学生们顶着寒风读书。这个位于巫山县东北部,地处高寒山区的小乡村,与湖北神农架接壤,平均海拔1735米,人称“重庆小西藏”。 孩子们穿着破衣烂衫坐在倒了一面墙的教室里,冻得鼻滴直流,双手红肿,冻疮遍布。黄启雄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由得想起自己儿时的境遇,心生酸楚。黄启雄家住武夷山下,自小家境贫寒,没读过书。在他打拼的路上,曾多次感受和体会到没有知识的窘困,这使他萌生了帮助这些孩子的念头。
想到就行动,他通过市内一家媒体联合市慈善总会发起的一帮一爱心助学大型慈善活动,找到了慈善总会,由此,开启了他的慈善之路。
黄启雄将自己的第一个帮扶对象确定为万州一所乡村小学的一名学生。“那个孩子当时只有7岁,是万州区红光街道茅尖村9组人。父亲触电身亡,家中只有母亲独自哺育年幼的兄弟俩。”黄启雄说,他持续资助了那名孩子5年,直至其母亲改嫁后生活条件改善。
黄启雄向慈善总会工作人员人员 转交捐赠金
渐渐地,“一帮一助学”成为黄启雄每月的生活习惯,他把抽烟喝酒打牌的钱用于捐助帮扶。在资助第一名孩子后的第二月,黄启雄便又去慈善总会找了两名学生资助。此后,他每个月都要追加两名贫困生,进行长期帮扶。最多时,他同时资助着30多名贫困生。21年来,他坚持每个月到慈善总会认助学生。至于捐了多少钱,黄启雄并没有详细记录,更不愿透露。
认捐成为惯性,一做就停不下来
黄启雄是一个老板,按说交际是少不了的。然而,他却从不抽烟、喝酒,还节俭自己的吃穿住行,除了必要的应酬,几乎不在外面吃饭,将自己每月的开销控制在300元以内。“我要求不高,买裤子不超过50元、衣服不超过150元,全身行头加起来顶多200元。我至今也没买车。”黄启雄说。他把节省下来的钱用来捐赠,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能读上书,不因无钱而停止学业。不然那些孩子会因没有学识而生活艰难,也给社会发展带来负担。
2007年是黄启雄的一个瓶颈期,妻子患癌症,生意不顺,走下坡路。在负债30多万的时候,面对慈善事业他也犹豫了,是继续还是放弃?这两个声音在他脑海里打架。但眼看一个月的认捐期又要到了,他越发坐立不安。妻子看出了他心理的矛盾困苦,对他说:“自己的信念和信仰一定要坚持。你捐赠是大爱,对我是小爱。况且,1000多元钱也就是我一天的药钱。”
黄启雄有了妻子的支持,那颗本“善”的心有了继续捐赠的决定。“捐这点钱,对于生意也不起什么作用。”他说,“现在,我认捐就如一日三餐形成的惯性那样,每月必做。没及时认捐,就如没准时吃饭一样,心里会发慌。”
隐身,是为了更好地捐赠
1999年,黄启雄的认捐还是实名对接,不时与帮扶的孩子保持着书信或电话往来。然而,在这过程中,合川一名中学生的来信让黄启雄很吃惊:“黄叔叔,我妈妈干活时摔伤了手,家里没钱治病,你能帮助一下我妈妈吗?几千元钱对你也许不算什么,但对我们就像雪中送炭……我长大了一定不再当农民,农民太苦了……”;另一个山区的贫困孩子,给他写信说,“黄叔叔,你给我家安一个电话吧。你给我们安了电话,我好随时与你联系,也懒得写信了……。”
在大量来信中,黄启雄渐渐发现,“孩子们在信中无不透露出一种思想,那就是对我的一种依赖性,认为我很有钱,还有对大城市的羡慕甚至对城里人的嫉妒,一种贫富差距下的心理不平衡。”
黄启雄觉得很可怕:“资助孩子不仅仅是经济上,还应关注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他发现了“包养”贫困生的弊端。“孩子的这种意识不是好兆头,或许会扭曲他的人生观。”于是,从2002年起,黄启雄不再结对定向资助贫困生,而是每月选出几名孩子进行每人300元的临时资助,且不再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谁。“不让他们知道资助者的身份,让他们没有依赖性,也让他们不必老是想着要怎么回报我……我要他们将对我个人的感恩,转换为对整个社会的感恩。”黄启雄说。“我拉他们一把,帮他们一下,并非要得到他们的回报,如果那样,慈善的性质就变了。违背了初衷。”
“我们称他为隐形慈善家。”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徐幼琴说,“黄启雄的理念正是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方向。”
虽然每个月认捐的钱不算太多,但“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如潺潺溪流一样不断地做,就是一件可以宽慰自己一生的快事。这是黄启雄做慈善事业的理念,也是他把慈善事业当作一种信仰的有力践行。
这个慈善事业,57岁的黄启雄说他会一直做下去,直到他做不动了,回福建老家养老为止。
(文/黄笛森 倪文财 图/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