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16-12-02 11:24
来源:本站
经营收入全公开,利润全部做公益,善款使用全透明。上周,记者实地采访发现,善食馆虽然正式营业才11个月,但在马鞍山却已家喻户晓。他们的“自我造血”慈善模式,在给弱势群体送去温暖和关爱的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
搭建公益平台,每个人都可以轻松献爱心
一排排美味的素食,一个个忙碌的志愿者。上午10:30,记者来到善食馆,已有市民陆续就餐。黑椒杏鲍菇、葱油金针菇、紫薯、蒸饺……在自助区,记者大概数了一下,可供挑选的菜品超过了20种。
“自助餐标是每位19元。”善食馆志愿者服务总队秘书长翁晓蓉告诉记者,要是“光盘”并将餐具送到回收处的,还可领2元代金券下次抵用。同时,收银台设有“爱心免费待用券”,鼓励市民花19元购买待用券,帮助困难人员。每天,餐馆都会公布当天免费领取爱心套餐的数额。残障人士、流浪人员、孤寡老人、低保家庭、特困家庭、下岗失业人员、五保户等七类群体,均可免费领用。
“善食馆搭建起了一个公益平台,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可以参与其中。”发起人之一、志愿者服务总队队长王旭说,首先,来善食馆吃顿饭,就是做公益——餐馆经营好了,就有更多的钱做善事。其次,洗碗、择菜、打扫卫生,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献爱心的岗位。第三,针对助老、助残、帮困等,志愿者服务总队还经常性开展爱心义卖、无偿献血等“馆外”公益活动。
“马鞍山市民献爱心的热情非常高,如今注册的志愿者已有2400人。”王旭告诉记者,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除了少数几个长期定点服务的人员有少许补助外,绝大多数都是自愿无偿劳动。”
坚持爱心全公开,账目全透明
给环卫工人送爱心餐、抗洪救灾捐献物资、爱心义卖资助贫困学生……11个月来,善食馆组织的公益活动从不间断。其中,光是爱心义卖活动就举办了20期,募集资金3.3万余元,资助22个贫困学生。而今年8月启动的赠送“助老爱心餐”活动,更是花山区60位特困老人的福音。
上午11点,正值送餐时间,记者跟随马鞍山矿院社区爱心助邻社志愿者周圣清,来到花园新村78岁的丁慧芳老人家里。见到志愿者,因痛风卧病在家的丁慧芳一口一个“谢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做公益,最重要的就是账务公开。公益素食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军说,为确保盈利全部用于公益,餐馆实行财务、经营状况全公开。“除了每天在微信股东群和监事会群里发布当天经营情况,每个月还会张榜公布当月营业额、费用总额、当月利润、公益使用金额及使用去向等,接受社会监督。”
定位纯公益,70天众筹100位“爱心股东”
说起善食馆创办的经过,花山区民政局局长高旭东告诉记者,这是受了浙江海宁的启发。听说海宁“南关厢素食馆”资助了不少需要帮助的人后,就萌生了在马鞍山“本地化”的念头。
“善食馆定位纯公益,经营利润全部用于公益,这就必须由有爱心、有经验的人参与运作。”花山区工商联主席李芳告诉记者,当时报名的爱心企业很多,最后,包括张建军、王旭在内的8家企业主成为善食馆发起人。”
去年10月,张建军和其他7位爱心人士发出众筹倡议,招募股东100人,每股1万元,按照“永不分红、永不付息、永不退股、亏损自负、盈利公益”的原则,志愿参与素食馆经营。没想到倡议一经发出就得到强烈反响,短短70天就集齐了100位 “爱心股东”。
探路“造血式”慈善,让爱心持续下去
“让公益持续做下去,餐饮盈利是前提。”张建军说,善食馆实行公司制,努力从提升服务质量和丰富菜品等方面吸引顾客,保证盈利。到今年10月,营业额258万元,利润51万元,其中已有17.5万元用于公益。
“这是马鞍山市首家公益善食馆,是民间慈善的一种尝试,体现了小城有大爱。”高旭东说,为了支持公益善食馆,花山区政府专门为其提供了600平方米免租金场地。
作为监事会成员单位之一的马鞍山市花山区工商联主席李芳表示,理性做慈善需要企业化、规范化运营。为此,善食馆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工商联、民政局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公益善食馆标准委员会”,起草包括《救助方案》等在内的运行标准,对盈利用途、公益项目对接等进行规范。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实践中探路 “造血式”慈善,让爱心持续下去。